文/肖惊鸿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研究员
从1994年互联网接入大陆到现在,网络文学到了三十而立之年。网络文学一路走来,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最直接的。1936年,鲁迅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学”,毛泽东于1940年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进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学”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的典型例证。
网络文学经过30年的发展积淀,成为作者数量最多、读者分布最广、数字传播最远、IP生产最热的内容源头。从内容端来看,源自传统神话寓言的玄幻、仙侠、武侠、修仙、修真等幻想类型品类经久不衰。进入新时代以来,源自现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越发丰富;更为可贵的是,网络文学还承载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未来的想象,科幻题材层出不穷,继现实题材热之后,引领了近年网络文学创作的最新潮流,成为标志新时代网络文学创作的两大类型题材。网络文学各类型创作中不乏优秀作品,起到了作家创作培育、读者文娱需求、家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以第三届的石榴杯获奖作品为例,这些作品囊括了历史、科幻、古言、仙侠、现实几大题材类型,多角度诠释了网络文学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网络文学具有民族性。这个民族,不是狭义的少数民族,是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性。网络文学是用文学的想象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民族发展的思考和办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写照。在当代,中华民族的独立更具现实意义。如作者牛莹的《相医为命》,以民族医学引出两岸情缘,写出了心灵疗愈的温暖故事和民族精神,立意高远;青铜穗的《盛世春》书写历史中的女性,以女性意识的现代性张扬了民族性,独树一帜;意千重的《长生从负心开始》融合上古神话元素,以女性仙侠风演绎了民族风采,别具一格;湘竹MM的《琼音缭绕》在琼剧的传承创新中体现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气韵,源远流长。
网络文学具有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内容创作的科学性。科学不意味着排斥想象的翅膀,恰恰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想象,支撑了网络文学科学的内容。如天瑞说符的《保卫南山公园》,将科学的理性和艺术想象相结合,讲述了人类保卫地球的科幻未来。大量科幻题材的创作,无论是软科幻还是硬科幻,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未来想象,体现了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还体现在方法上,网络文学的发表和传播依赖于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网络文学的创作与阅读接受的交互也体现了传统文学难以实现的科学性。如柳下挥的《星河之上》,结合科学幻想与传统仙侠,写出了一个未来少年的英雄成长史,引发读者强烈的共情和代入感。
网络文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内容创作符合人类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文学想象符合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如历史系之狼的《衣冠不南渡》,用轻松诙谐的文风,解构了三国末期的厚重历史,突出了绝地反击、绝境逢生的文学表达。再如玖拾陆的《燕辞归》,在浓郁古风中展现亲情、友情与爱情,重在重塑朝堂与江湖的烟火人生。
网络文学具有大众性。大众性的基本内涵与民主息息相关,旨在为大众赋予文学文化的权利。大众性不仅是网络文学的特征也是网络文学自身的属性。网络文学从创作到阅读再到传播,都离不开其大众属性。阎ZK的《我为长生仙》演绎了由凡到仙的白日梦想,底色仍是红尘万丈的人间百态;
金色茉莉花在《我本无意成仙》中,为道士寻仙的旅途,注满斑斓璀璨的世俗烟火。这些作品,一如浩如烟海的千万部网络文学创作,在大众阅读中传递着大众娱乐、大众审美、大众文化潮流。
网络文学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接续了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保持了创新创造的强劲生命力,当之无愧地挺立在新时代文学的潮头;网络文学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内生驱动力,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网络文学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造就了无可比拟的数字化传播优势,成就了网络文学发展的经典化精品化大势,必将在文化强国建设和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