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的着力点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攻坚战。能源强度目标和二氧化碳强度目标(节能减碳目标)是有法律约束力的、是十分有效的抓手。要坚持制定节能减碳高目标并强化实施,才能产生实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中心任务。
能源强度发展轨迹的后发优势是普遍规律。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历史轨迹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这样的发展模式:经济对能源的强度曲线(每单位GDP产值需要消费的能源量,也称能源强度。)有一个上升阶段,达到顶峰后快速下降。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经济与能源的发展规律。在能源强度的上升阶段(工业化前期),经济增长需要更高比例的能源投入和支撑。在能源强度下降阶段(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只需较少比例的能源投入。后起国家从技术发展、制造能力转移和贸易中得到更多益处而处于后发优势。同样的单位GDP产出,需要比先行的国家消耗更少的资源便能做到。中国正处于后发优势阶段。
"十二五"经济结构节能空间的潜力很大。有关研究结论指出,在2020年以前,经济结构变化的节能量比重可以达到60%,技术节能量只占到40%。从2020年以后,技术节能量可上升至50%或更高。"十一五"总的结构节能在节能总量少于10%,技术节能占绝大多数。"十二五"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点,显然经济结构节能将会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因此"十二五"的节能目标要定的高些,才能指导和狠抓结构节能。
节能减碳的高目标才有实际的政策指导意义。用算数平均法计算,从1980至2010年的每五年规划的节能率为18%。重化工等高耗能部门在过去十几年飞速发展,如钢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4%,水泥占50%以上。据有关部门研究,重化工和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放缓。加上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和对高耗能产业的调整,能耗增长速度将会降低。如果在"十二五"采用低于18%的节能目标,即靠经济发展的"惯性"就可达到,就会失去了政策目标的指导意义,不利于应对中国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